2022年2月27日下午,由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辦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重要講話精神 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 更好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研討會順利舉行。本次會議歷時4個小時,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西北政法大學校長、人權研究中心主任楊宗科教授出席會議并講話,人權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二十余人參與討論發言,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常安教授主持會議。
參會人員集體觀看央視“新聞聯播”《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 更好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報道。
楊宗科教授圍繞“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論述,服務國家人權事業發展”進行主旨發言。楊宗科教授指出,2021年12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論述摘編》,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更好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講話,構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權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人權思想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最新成果。中心要把學習和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權發展的重要論述做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中心重點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認真學習貫徹、開展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第一,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論述和講話精神,深刻領悟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的核心要義,對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六大主要特征進行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理論化解讀、體系化建構;第二,要加強人權研究基地建設,結合學科研究特色形成相對穩定的研究隊伍,不斷凝練思想和提供人權研究的原創性貢獻;將人權法學科作為學校學科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開設人權法學的課程要弘揚正確的人權觀,要依托生動的人權實踐提煉人權話語;第三,要結合學科優勢,不斷豐富人權保障話語體系和理論,加強智庫研究,以服務國家人權事業發展需求,加強人權的法治保障,加強人權教育,培養人權法治人才。第四,應當繼續培養國際型人才,積極參與國際會議,在全球治理體系中講好中國人權故事。楊宗科教授指出,人權研究中心應當從以上四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論述和講話精神,校人權研究中心的發展建設將繼續服務于國家人權事業的發展。
主題研討環節由常安教授主持,各位參會老師和博士生分別就“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人權事業發展”“人權的法治保障”“全方位提升人權保障水平”“積極推動人權與全球治理”四個主題,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進行發言。張師偉教授指出在未來人權研究中,學者們可以結合中國特色人權理論的形成與話語創新做出具有戰略意義的研究成果;馬成教授從陜甘寧邊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人權立法和司法實踐總結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人權觀;劉治斌教授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提出加強人權教育和人權觀普及的現實意義與具體方式。
李佳飛博士提出應當注意國際和國內、歷史與現代的維度,全方位完善人權的立法保障體系;彭濤教授闡述人權的實現與政府治理有密切的聯系,法治政府的建設方向與人權發展的價值維度應當一致;付玉明教授系統分析了刑事司法的立法、動態演進、司法運作與人權保障的緊密聯系。
郝少英副教授分析了環境權的起源、發展、司法保障等內容以說明環境權的人權屬性;雷苗苗博士講述了農村集體經濟中多元主體的法理性質,提出在共同富裕理論下更好保障農民權利的路徑;王英副教授從我國宗教信仰自由保障的立法體系分析了我國對宗教信仰自由的法治化路徑及其保障;張鶯博士提出應當完善受教育權立法,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和校外培訓機構,以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權。
徐翔博士通過“堅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堅持依法保障人權”兩個視角談我國對體育權的性質及其保障;趙小靜博士從我國少數民族權利保障的法律體系建設與社會主義屬性,分析中國少數民族人權保障模式特點與世界意義;張永林博士指出安全是人權保障的基本前提,應當加強平安中國建設的人權法治保障;喬巴生博士結合新疆的司法工作實踐,闡述了新疆反恐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與對新疆各族人民人權保障的重要意義;張鑫怡博士生講述了西北少數民族婦女健康權保護的歷史沿革和現實成就,分析其法律體系、制度基礎及其現實意義。
郭淼副教授闡釋了“環境傳播到環境人權:基于媒介可見性視角的環境人權保障”,指出未來需要厘清環境傳播、媒介與環境人權三者的關系;申玲玲副教授結合案例與傳播學理論分析傳播的重要性,指出未來國際傳播中講好中國人權故事應當理解“講故事”的終極目標在于消弭鴻溝和創造共享的文化;張寅副教授分享了自己關于西方主要媒體涉華人權報道的現狀特點,并嘗試性的提出我國的因應之策;哈冠群博士指出應當從“發展”的視角來解讀國際人權語境中西方與中方的人權話語,人權話語并非固定不變,其具有發展性;張光教授闡釋了國際人權法的概念以厘清學者對該概念的誤解,從國際人權法的形成脈絡分析中國在國際人權法形成中的貢獻。
校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王瑩瑩教授表示,人權研究具有交叉學科的屬性,學校將繼續大力支持人權研究中心的學術活動開展與人權法學科建設。并以《民法典》頒布以來的相關學術研究為例,闡釋了民商法研究與人權研究相互交流融合的可能性。常安教授總結指出,本次會議是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論述和講話精神的政治學習,并將認真貫徹到中心下一步的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之中。本次會議主題聚焦人權話語創新、人權的法治保障、人權事業發展的全方位促進、講好中國人權故事、人權與全球治理等多個方面,充分體現了人權研究的多學科屬性,多學科的溝通與交流對人權研究非常重要。感謝校內各學院、職能部門對人權研究中心的支持,中心也將繼續竭力服務于國家人權事業發展、服務于學校學科建設學術交流。
?。〝z影:崔保峰 文字:趙小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