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批準成立。新基地成員包括:華中科技大學人權法律研究院、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東南大學人權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科技與人權研究中心。這是落實《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相關內容的重要舉措。
自2011年以來,我國已分三批在有關高校累計設立14家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這些基地的設立旨在推進并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服務于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一、基本情況
【同期】
楊宗科:朋友們、同志們,大家好!去年年底,中央有關部門在經過嚴格的評選程序,批準我校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這是對我校人權理論學科建設成效的充分肯定。
我校長期重視人權教育培訓與研究工作。早在1979年2月份,著名法學家、我校的嚴存生教授就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題為《從口號“爭人權”想起的》文章,開始對于人權問題進行科學研究。1991年11月《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發表以后,我們學校在法學專業的許多課程,比如《法學基礎理論》《憲法學》等課程當中豐富了關于人權問題的教學內容,開始了比較系統的人權教育培訓工作。1993年,中國人權研究會成立,著名哲學家我校趙馥潔教授被推選為中國人權研究會第一屆理事會的理事并且持續擔任了第二屆理事會的理事。我校的人權理論研究工作被納入陜西省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研究平臺管理系列。2004年“人權”概念入憲以后,我校設立了人權法研究所,組織專業教師開展人權教學與研究。2007年,又增設了國際人權法研究所。2014年,我校參加了第二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的申報工作和答辯工作。2016年,學校成立了專門從事人權教育和研究的校內實體機構人權研究院,作為人權教育培訓的基地。先后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了《人權法》《國際人權法》《人權法研究專題》《警察執法與人權保護專題》等課程。2018年人權法碩士點獲批招生。另外,我們還在學校“服務西北地區穩定發展與國家安全”法學博士人才培養項目中設有反恐與人權保障、民族宗教與人權問題等研究方向,在博士后流動站設有人權研究科研崗。
2019年12月,學校整合了校內“西北地區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法治研究中心”“民族宗教研究院”“人權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組建了多學科性質的研究實體機構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下設了研究部、教育培訓部、咨詢實踐部、國際交流部、辦公室和信息資料室。中心主任由校長兼任,趙馥潔、嚴存生教授等著名學者擔任中心學術顧問,現有專職研究人員8人,校內有35名專家學者擔任兼職研究人員。中心設有學術委員會,也建立了黨組織。中心有專用辦公室、多功能學術報告廳、會議室、資料室等共計900多平方米。近三年,學校每年投入(經費)100萬元以上。辦有《人權論衡》學術輯刊,運行專門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公信平臺。
我中心在重視人權基本理論研究的同時,重點在西北地區反恐與人權保障、民族宗教與人權問題等領域持續開展深入研究。近五年來,中心的研究人員先后主持了“遏制宗教極端主義法律機制研究”“新疆散居少數民族權利保護問題研究”“‘反恐’背景下網絡民族宗教極端信息治理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其他的縱向課題達到51項,中國法學會、國家民委等有關部門委托的項目55項;先后在《光明日報》《民族研究》《人權》《法律科學》等報刊雜志發表了《幸福安康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最大人權》《民族區域自治與新中國對少數民族權利保護70年》,以及《人權保障的司法進路:陜甘寧邊區‘學療命案’的啟迪》等100余篇關于人權研究的學術論文;出版了《伊斯蘭傳統下的人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憲制變遷》,以及《當代恐怖主義與反恐怖策略》《弱勢群體憲法權利研究》等20余部學術專著;也先后獲得了國家民委“第四屆民族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15項。
我們學校在重視校內人權教學活動的同時,廣泛開展關于人權問題的社會培訓。近五年來,先后舉辦了有關人權與法治保障等內容的培訓班超過了100多個班次。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培訓了西部高校人權法教師50人次;為中共陜西省委組織部干部教育基地舉辦法治與人權培訓班2期56人次。我們學校與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刑事辯護專業委員會合作創立了全國首個律師刑辯培訓中心,先后對西北五省區500多位刑事辯護律師進行了被告人權益保護方面的執業能力培訓。我們學校歷來重視人權教育與弱勢群體人權保障的實踐有機結合,支持學生“以我所學,服務社會”。成立于1984年的大學生法律服務中心,37年來共接待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人員達15萬人次,解答回復的群眾來信有3萬余封,代寫法律文書萬余份,代理法律援助案件4300多件,先后被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評為“中國百個優秀青年志愿者服務集體”“全國百佳學生社團”。
我們中心還積極地開展人權問題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從2017年開始,每年都派出專家學者參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會議。2019年12月,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所謂“2019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以后,我中心的舒洪水教授接受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的專訪,對美國企圖通過涉疆人權法案干涉中國內政進行了有力地回擊。
二、發展規劃
【同期】
楊宗科:面向未來,我校的人權研究中心將緊緊圍繞服務國家人權事業的戰略需求,立足服務西北地區人權法治保障工作實踐,我們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建設成為國內一流、有重要國際影響的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學校的黨政領導將積極地承擔和履行好政治責任、主體責任。我們會切實把好人權研究當中意識形態和文化安全的關口,加大力度全方位督促中心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研究導向。我們會大力支持人權研究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人權培訓師資梯隊的建設。我們將形成一支包括有15名左右專職研究人員、50名左右兼職人員的人權研究和教育培訓的隊伍。
我們將繼續開展校內外的人權教育教學培訓工作,組織開展具有重大學術影響的人權研究系列活動,出版人權研究的高質量的、系列的研究成果;建設西北地區人權事業發展的數據中心;撰寫和發布西北地區人權事業發展報告;編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反恐與人權保障、去極端化與人權保障,以及民族宗教與人權問題等特色人權培訓教材;我們要不斷地擴大人權培訓的范圍;積極參與人權外宣、國際人權斗爭和國際人權交流。為中國人權事業和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三、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對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意義
【同期】
楊宗科:設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是我國向國際社會作出的鄭重承諾,也是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2009年4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我國第一份以人權為主題的國家規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明確提出要“選取若干開展人權教育較早的高等院校作為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分三批批準成立了14家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設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是國家行為,它表明了中國政府在尊重和保障人權方面的鮮明的態度和實際的行動,它也是我們促進人權教育、培訓和知識普及的一種有益的嘗試,對其他國家如何促進人權保障工作也具有啟示作用,必將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大中小學開展人權教育,對公務人員開展人權培訓,對公民進行人權知識的普及,這是推進人權事業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它促進了公民樹立尊重和維護人權的意識,幫助國家公職人員確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正確態度和行為方式,促進全社會形成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良好的文化氛圍。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是人權領域研究和培訓的“國家隊”,肩負著開展人權教育和培訓工作的重任。它既要進行人權理論研究,也要開展人權教育;既要在大學開展人權教育的課程,也要嘗試在中小學開展人權教育的有效方式;既要對學生開展人權教育,也要對公職人員進行人權知識培訓;既要在國內開展人權知識普及工作,還要在國際社會開展廣泛的人權交流。
西北政法大學是國家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我們有80多年的辦學歷史、60多年法學本科教育的歷史和40多年法學研究生教育的歷史,我校的法學專業是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法學學科體系齊全、實力雄厚,同時又有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民族學、政治學、新聞傳播學等學科的支撐,為高水平地開展中國特色的人權教育與培訓以及人權法治保障提供了良好的學科基礎。
我們學校地處西北,長期扎根祖國的西北地區,與西北地區黨政機關和高等院校長期保持著良好合作關系,其中在新疆就有我們4萬余名校友在工作和生活。我校的反恐怖主義法學院、民族宗教研究院等教學科研實體與反恐實務部門也有著廣泛深入的聯系,具有深度研究維護國家安全和民族團結、推進反恐怖主義與人權保障的獨特地緣優勢。
我堅信,在兄弟院?;氐闹С趾蛶椭?,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西北政法大學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一定能夠辦好,一定能夠為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做出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貢獻!
上一視頻:毛俊響: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事業行穩致遠
下一視頻:何志鵬:協同努力,為中國人權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