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批準成立。新基地成員包括:華中科技大學人權法律研究院、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東南大學人權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科技與人權研究中心。這是落實《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相關內容的重要舉措。
自2011年以來,我國已分三批在有關高校累計設立14家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這些基地的設立旨在推進并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服務于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一、基本情況
【同期】
何志鵬:你好,我是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的何志鵬。很榮幸有這樣一個機會,對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的基本情況,向您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也很榮幸能夠借著這個機會,對我理解人權研究中心在國家建設發展之中的作用和地位,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是吉林大學的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它現在的中心主任是我們的黨委書記姜治瑩同志,我們的學術委員會主任是法學界都非常熟悉的、著名的法學家張文顯教授,我在這個中心里做執行主任,和我一起工作的,還有來自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學科等吉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與此同時,我們也和像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像東北師范大學等一些研究機構和學術機構、教學機構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我們協同進行人權方面的研究和一些教育培訓的工作。
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對權利特別是法律的權利表達了興趣,開始從權利本位的角度,來思考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關鍵方面。同時,也分析在法學的體系之中,乃至于在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之中,權利所應當起到的作用。所以,最開始我們是在當時叫吉林大學的法律系,后來是吉林大學法學院,建起了權利與人權理論研究所,后來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的人權研究中心。在我們的人權研究中心,流傳最廣的一個學術理念,就是法學領域的權利本位??梢哉f,權利本位吹響了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法律、法學、法治號角。
在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我們涉及的工作是多方多面、多種多樣的。從服務國家大局的角度講,我們一直在國內和國際層面上對中國法治的發展、現狀,在法律和社會領域,如何保護人們的權利,如何使權利真正的生根、發展,如何使法治、正義真正的走進每個人的心里,對這個進行觀察、思考,并且把這樣的一些收獲、見解,傳遞給全國無論是專家還是普通民眾。同時,我們也把這樣的思想、理念、觀察、成果傳遞給全世界,也就是在國際交流、國際合作之中,讓人們知道我們在人權、法律保護人權、社會保護人權方面所取得的進步。
與此同時,我們也通過一系列的新聞媒介以及學術媒介,向全國、全世界傳遞我們在法學、政治學、社會學、哲學、倫理學、美學等各個方面的研究,來分析人權究竟取得了哪樣的一些成績,我們是如何認識中國和世界人權的思想、理念、制度、實踐。
二、發展規劃
【同期】
何志鵬: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最近工作的一個重點是人權學科的建設。我們首先是在法學院的內部建立起一個人權學的博士點,也就是讓同學們通過法學院進行跨學科的研究。這個跨學科不僅僅是法學之下的各個二級學科相互之間的交融交叉,還包括法學與其他學科,以及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我們特別強調,尤其是像在吉林大學這樣一個人文社會科學,各個學科都比較齊全的大學里,強調讓學生擁有跨學科觀察和思考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對一個問題進行切入、深刻思考的能力。所以,我們期待著將來能夠在超越法學,在整個的一級學科的水平設置人權學,這樣就能夠使同學們有更廣闊的學習視野。同樣也能夠使我們的研究者能夠跨越原有的學科藩籬,在一個比較大的學科體系之內,去觀察和思考人權問題。
與此同時,我們也在設計、規劃和制作中國的人權指數,這個“中國人權指數”是屬于中國的人權指數,卻不限于中國的人權指數。也就是說,我們要拿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權的尺度,來觀察和思考世界各國、中國各地,在人權領域所進行的實踐、所取得的成就。同時也思考在人權上我們還存在著哪樣一些不足,應當如何取得進步。
繼2019年我們對“新中國人權70年”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寫出了一系列的文章、報告之后,我們在2021年還打算對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以來,在人權思想、人權實踐、人權理念方面的一些經驗做總結、歸納。同時,也期待著這樣的一些總結和歸納,能夠向全國、向全世界傳播,讓世界各國都知道:第一,中國共產黨不是像西方所認識的那樣,是一個侵害人權的機制,而是一個積極推動人權建設、發展的機制。同時,我們也期待著能夠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人權、探索人權所形成的經驗,做一個更充分、更深刻、更透徹的總結。也就是說,通過總結建黨百年的人權經驗,能夠繼往開來,能夠獲得更多、更大的思想層面和制度層面的未來指引。
這是我們主要要做的幾方面的工作??傮w來說,我們就是期待以法學的權利本位思想為起點,以中國的人權成就為抓手,通過一系列的學術努力和實踐努力,為中國人權事業添磚加瓦。
三、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對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意義
【同期】
何志鵬:最后,我來說說我對人權基地的認識。因為我們國家到現在為止,已經有了三批人權基地。應當說,人權基地作為教育、培訓、學術研究的一個中心,它所起到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原來的預期。原來可能覺得僅僅是進行一些思想、理論上的探討,然后做一些簡單的培訓工作。但是實際上,我認為現在的全國各人權基地都既起到了智庫的作用,也就是為國家的人權事業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同時,也在人權的理論特別是國際交流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們參加過很多國際人權官方的和學術界的對話,我們認為,這些人權研究中心都非常有使命感,就是為傳遞中國的人權觀念,傳播中國的人權理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吉林大學人學研究中心有幸成為國家級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的一員,我們也愿意通過這樣的一個身份,與各個國家級教育與培訓基地協同努力,為中國人權事業的建設和發展,盡一份心,出一份力。
上一視頻:楊宗科:為中國和世界人權事業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下一視頻:汪習根:為中國人權事業貢獻“華中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