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批準成立。新基地成員包括:華中科技大學人權法律研究院、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東南大學人權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科技與人權研究中心。這是落實《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相關內容的重要舉措。
自2011年以來,我國已分三批在有關高校累計設立14家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這些基地的設立旨在推進并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服務于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一、中心介紹
【同期】
肖君擁:北京理工大學科技與人權研究中心是2020年3月經學校黨委研究批準,在2008年成立了(的)北京理工大學的法學院人權法研究所基礎上加以擴充改建的。北京理工大學成立科技與人權研究中心的宗旨,在于推進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地服務于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中心主任是由我國著名的法理學學者齊延平教授擔任,楊成銘教授和我本人擔任副主任。學校十分重視中心的建設,校黨委書記趙長祿教授、校黨委副書記包麗穎教授和副校長魏一鳴教授擔任本中心建設管理委員會主任、副主任。感謝領導和專家的肯定,北京理工大學科技與人權研究中心在本次能夠進入國家第三批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對此我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北京理工大學科技與人權研究中心是校設組織,緊扣聚焦國家的戰略需求和國際前沿動態,開展科技人權研究、科技人權咨詢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努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科技人權國家智庫和國際交流平臺,成為科技人權人才培養基地、研究基地、咨詢基地、合作交流基地。
我中心現有24位教授、副教授和12位中青年學者,在站博士后8名。已形成了齊延平教授、李壽平教授、楊成銘教授、韓君玲教授、曾粵興教授、肖君擁教授、洪延青研究員等領銜的高水平研究團隊?,F任中國人權研究會第四屆理事會,北京理工大學有四位教授榮膺理事,齊延平、肖君擁、楊成銘、曾粵興。齊延平教授還是(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和人權雜志編委,陣容較為龐大,力量較為齊整,形成了較好的結構、梯隊,大家為了我國的人權研究和教育培訓工作的共同理想,走到了一起。
二、發展規劃
【同期】
肖君擁:人權研究中心將依托學科交叉優勢、平臺發展優勢、國際化戰略優勢,建成國內一流、國際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級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將積極打造國家級人權高端智庫,培養人權專業高端人才,為國家人權事業提供智力支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事業的行穩致遠。
第一步,我們將做好機構本身的建設。近期我們要建好中心的辦公場所和圖書資料庫,建好中心的網站,加強宣傳,扎扎實實做好中心的黨建工作。
第二步,做好本機構的年度計劃和未來5-15年中長期建設規劃。
第三步,我們將分頭推進在科技人權研究、科技人權教育、科技人權培訓等項目的實施。
三、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對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意義
【同期】
肖君擁:第一、服務黨和國家各項戰略方略,積極關注國際科技人權研究動態,發揮前沿理論研究優勢,為中央決策提供智庫信息和決策參考服務。
第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校內,我們主張新工科和新文科加強深度融合,加強對理工科學生的科技倫理、科技人權理念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文明力量;在社會教育方面,我們會積極響應軍隊、國防科工企業和信息化行業、國家安全等領域的培訓需求,對領導干部和一線同志開展人權教育培訓。
第三、引領我國科技人權的研究和傳播。我們計劃以本機構為依托,協同有關高校組建全國理工高校人權教育聯盟,一體推進人權的意識、人權理念、人權文化、人權制度進課堂、進教材。
第四、引領國際科技人權研究,利用好北京理工大學作為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總主席的便利,與該機構科技倫理機構合作,成立國際科技人權研究和促進機制,推動國際科學界有關科技倫理、科技人權的研究和交流,推進人權文化融入科技群體全覆蓋、融入科技環節全覆蓋,推動科技成果自由平等共享,推動科技向善。我們相信這樣也會大大增強中國在國際人權領域的話語權。
上一視頻:龔向和:在完善國家人權發展戰略布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下一視頻:交互對話:特別代表關于在打擊恐怖主義的同時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報告